2001太空漫遊DVD,2001: A Space OdysseyDVD,樂視DVD專賣店-www.rutenmall.com
歡迎來到露天商城! 會員登入免費註冊/加入會員
以下*標為會員必填資料:
  *
  *
  *
  *
    【此項可留空不填】
  *【以09開頭+後8位】
  * 常用郵箱

2001太空漫遊DVD,2001: A Space OdysseyDVD,樂視DVD專賣店-www.rutenmall.com

首頁 > 藍光光碟/BD> 其他藍光
藍光原版【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1968年
直購價:NT$450
  • 發音:英語發音
  • 字幕:中文字幕
  • 碟數:1
  • 集數:全集
  • 介質:BD
  • 包裝:全新盒裝
  • 運費:NT$150
  • 運送方式:貨到付款
數量:
溫馨提醒:支持黑貓宅配,全家、萊爾富、711門市!
  • 拍賣檔案
  • 問與答(0)
劇情簡介

SJ-0790C 2001太空漫遊/2001:A Space Odyssey (1968) (全新50周年紀念4K修復版)(第三版)
【獨有原版及全中文導航雙模菜單】獨享2018新發4K修復版(原始65毫米掃描修復修正螢幕比例版本),複合CEE華納B區、舊版美A區藍光及獨家泰3、日2、3區、6區等各區DVD素材精華,優選舊版美A區攜帶花絮框架及全新4K修復版視頻,雙DTS-HD 5.1高清無損原音(影院原始6聲道混音及全新修復版本),集成獨家新版央視/6區經典雙國配,官方英法西中日韓泰及講評中文字幕,保留藍光原版及附錄藍光缺失共近4小時完整幕後花絮並附獨家全程(大部分官方)中文字幕
英DTSHD5.1 英DTSHD5.1 法5.1-448 西5.1-448 國5.1-384 國2.0-192 日2.0-192 泰2.0-192 英講評2.0-192
英 法 西 中簡 中簡 中繁 日 韓 泰 中簡講評 中繁講評 日講評
※製作特輯 43:08
※2001太空漫遊的遺產 21:25
※看見未來的視野:2001的預言 21:31
※未來窺視 23:11
※外面是什麼? 20:42
※早期拍攝藝術技巧 9:33
※庫布裏克:形象雜誌收錄 3:15
※庫布裏克訪問錄音 1:16:31
※新聞發佈會 20:54(舊版1區)
斯坦利·庫布裏克傳世鴻篇巨制
洗版:加新版央視國配組成雙國配,加獨家泰語
導演: 斯坦利·庫布裏克
編劇: 亞瑟·克拉克 / 斯坦利·庫布裏克
主演: 凱爾·杜拉 / 加裏·洛克伍德 / 威廉姆·西爾維斯特 / 丹尼爾·裏希特 / 雷納德·洛塞特
2001太空漫遊 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
導演: 斯坦利·庫布裏克
編劇: 亞瑟·克拉克 / 斯坦利·庫布裏克
主演: 凱爾·杜拉 / 加裏·洛克伍德 / William Sylvester / Daniel Richter / 雷納德·洛塞特
類型: 科幻 / 懸疑 / 冒險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 英國
語言: 英語 / 俄語
上映日期: 1968-04-02
片長: 141 分鐘 / 160 分鐘(premiere cut)
又名: 2001:星際漫遊
劇情簡介
這部影片是庫布裏克花了四年時間製作的充滿哲學命題的鴻篇巨制。一塊大黑石樹立在史前人類的面前,他們剛剛開始認識工具,進入到進化的里程碑。同樣的黑石還在宇宙多處出現,它們矗立在月球上,漂浮在太空中,帶著某種神秘的寓意。
現在的時間是2001年,為了尋找黑石的根源,人類開展一項木星登陸計畫。飛船上有冬眠的三名宇航員,大衛船長(凱爾·杜拉 Keir Dullea飾)、富蘭克飛行員(加裏·洛克伍德 Gary Lockwood飾),還有一部叫“HAL9000”的高智能電腦。HAL在宇宙飛行過程中發生錯亂,令到富蘭克和三名冬眠人員相繼喪命,剩下波曼和這臺電腦作戰。
從死亡線上回來的大衛一氣之下關掉主腦系統,HAL徹底失效。現在,茫茫宇宙中只剩大衛一人,向木星進發。穿越瑰異壯觀的星門,大衛仿佛去到一個奇特的時空,那裏有人類無盡的生死輪回和宇宙的終極知識……    
拍攝花絮
·奈傑爾·達文波特和馬丁·鮑爾薩姆都曾為片中電腦哈爾配音。當時達文波特已經趕到片場,在鏡頭外念出哈爾的臺詞,但導演庫布裏克認為達文波特的英語口音不佳,幾周後便解雇了他。一位助理導演曾想兼任此職,但倫敦口音過重。後來,鮑爾薩姆在紐約錄製了哈爾的對白,但庫布裏克仍不滿意,最終,道格拉斯·雷恩在影片後期製作期間重新錄製了哈爾的所有臺詞。
·在片中為任務控制配音的弗蘭克·米勒是一名真正的美國空軍指揮控制中心軍官。
·在庫布裏克最初接觸科幻作家亞瑟·克拉克時,克拉克曾建議改編自己於1948年完成的短篇小說《哨兵》,最終,影片中只有在月球上的橋段是源自這部小說。
·庫布裏克最初計畫請阿曆克斯·諾斯(Alex North)負責為本片配樂。但在影片拍攝期間,為了培養表演情緒,庫布裏克在片場放起了古典音樂,並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隨即,庫布裏克決定將古典音樂作為影片配樂。
·為了加快影片情節發展的節奏,在紐約首映之後,庫布裏克剪掉了19分鐘畫面。
·在片頭場景中,除了兩只小猩猩之外,所有的猿都是由演員扮演。
·雖然影片上映時是寬銀幕立體電影,但影片並非是由三部攝影機攝製而成,而是用一臺裝有70毫米膠片和變形鏡頭的攝影機拍攝完成的。
·為了拍攝月球表面的場景,庫布裏克使用了數噸沙子,這些沙子都經過清洗和染色。
·當時美國人工智能的領軍人物馬文·明斯克(Marvin Minsky)曾任本片顧問,在片場時差點被墜落的扳手砸死。
·片中電腦哈爾在關機時唱的歌出自IBM7094,當時是1961年,是第一首由電腦唱出的歌。
·在小說中,電腦哈爾的年齡只有4歲,在片中卻有9歲。
·洛克·赫德森在看過本片首映後,走出門口說道:“誰願意告訴我這部電影是關於什麼的?”
·編劇亞瑟·克拉克曾說道:“如果你能理解2001的全部,那我們就失敗了,我們要提出的問題超出我們的想像。”
·在將影片賣給英國電視臺時,庫布裏克要求影片以“信箱”格式播放,即在畫面的上下方都有黑色區域。但BBC電視臺抱怨說在外太空的畫面中黑色區域容易與畫面混淆,在首次播出時,電視臺在黑色區域中添加了假星星,庫布裏克得知後強烈反對,於是電視臺再沒敢繼續。
·庫布裏克的女兒在片中扮演了弗洛伊德博士的女兒。
·影片名片中出現“2001”是因為2001年是新世紀的第一年,1999年,亞瑟·克拉克曾召開新聞發佈會,他稱自己因太多人認為2000年是21世紀的第一年而感到不安和沮喪。
·劇本的最初版本只用了58天便創造完成。
·片中大概有88分鐘沒有對白。
·在《娛樂週刊》評選的“影史百部佳片”榜單中,本片名列第26位。
·為了紀念小說和本片,美國航太航空管理局將一顆火星命名為“2001火星漫遊”。
·在影片剛剛開始的一段鏡頭中,地上死去的斑馬是在一匹死馬身上畫上斑紋偽造成的。
·為了讓電腦哈爾說話的語調悠閒舒緩,給它配音的道格拉斯·雷恩在錄音棚中也徹底放鬆,將光著的雙腳放在了枕頭上。
·全片只有205個鏡頭是特效鏡頭。
2001年,當蘋果開發自己的MP3播放器時,聘請了一位獨立文案創意人Vinnie Chieco為它起名字。當時喬布斯是這樣解釋自己心中產品策略的:Mac將作為其他產品的中心基站。Vinnie Chieco由此想到了斯坦利庫布裏克科幻巨片《2001太空漫遊》中的一句臺詞:“Open the pod bay door,Hal\".片中的發現一號太空船相當於一個母艦,可以放出名為“EVA Pod”的小飛船,與Mac和MP3播放器之間的關係有異曲同工之妙,於是他們將“Pod\"的名字拿過來,加上I和IMac形成呼應,IPod就此誕生了。
穿幫鏡頭
·當宇航員進行首次艙外活動時,可以清晰發現懸吊演員繩索的陰影。
·在月球上的場景中,宇航員的頭盔映出了拿著手持攝影機的庫布裏克。
·當從分離艙重新回到飛船時,波曼深吸了一口氣,這個動作是不合常理的,在進入真空的空間前,應該深呼氣,否則肺部可能爆炸。
·當哈爾殺害冬眠中的機組成員時,雖然經歷了數周的冬眠,但他們明顯刮過臉,而冬眠時毛髮鬍鬚會繼續生長。
幕後製作
  太空史詩的醞釀過程
  在完成《奇愛博士》之後,斯坦利·庫布裏克對外太空生命產生了濃厚興趣,於是決定拍攝一部意味深長的科幻片。在哥倫比亞公司職員羅傑·卡拉斯(Roger Caras)的建議下,庫布裏克找到亞瑟·克拉克聯手創作劇本。儘管庫布裏克認為克拉克是個不食人間煙火的隱士,但他慶倖找對了合作夥伴,後來克拉克與伊薩克·阿西莫夫和羅伯特·A·海因萊因並稱為二十世紀三大科幻小說家。
  在醞釀初期,庫布裏克和克拉克將本片戲稱為“太陽系開拓史”(How the Solar System Was Won),與1962年史詩片《西部開拓史》的片名如出一轍,而且打算和該片一樣也分章節拍攝。經過反復斟酌,克拉克決定改編自己在1950年發表的短篇小說《哨兵》(The Sentinel),以此作為影片故事的起點。另外,庫布裏克和克拉克曾想先完成不受劇本局限的小說,然後再加以改編,不過在實際運作中,劇本需要與小說同步完成,最終,小說在影片上映後不久出版,而作者署名只有亞瑟·克拉克。
  天文學家卡爾·薩根(Carl Sagan)曾在其著作《宇宙的聯繫》(The Cosmic Connection)中憶起庫布裏克和克拉克向他請教怎樣才能最好的描繪外星人,庫布裏克出於方便起見希望由演員扮演外星人,可薩根認為外星人與地球人毫無相似之處,如果打造出類人外星人,那麼影片的基本要素就已經失實了,他建議影片在情節中暗示出地外文明,而不是去清晰描繪。薩根後來出席了首映式,他非常欣喜的看到自己對影片有所幫助,他說有很多蘇聯科學家都認為《2001太空漫遊》是他們看過最棒的美國片。
  1965年2月22日,米高梅公司宣稱正在籌備庫布裏克的科幻新片,片名暫定為“Journey Beyond the Stars”。後來接受採訪時,庫布裏克將影片比作一次“太空漫遊”。4月,影片正式定名為“2001太空漫遊”。克拉克一直保留著創作期間的日記,1972年,克拉克出版了《The Lost Worlds of 2001》一書,書中講述了《2001太空漫遊》的幕後故事,其中就摘錄了他當時的日記。克拉克在日記中透露,在1965年初敲定影片投資方時,他和庫布裏克仍沒確定鮑曼在穿越“星際之門”之後的故事情節。按照最初的情節設計,太空船的宇航員們將全部倖存下來,1965年10月3日,庫布裏克和克拉克決定讓鮑曼成為唯一的倖存者,並回歸至嬰兒期。另外,電腦哈爾的原名為“雅典娜”,具有女性聲音和麵貌。有傳言稱,哈爾名字“HAL”中每個字母都在IBM之前是一種刻意設計,但克拉克坦言HAL其實是“Heuristically programmed ALgorithmic computer”或“Heuristic ALgorithmic computer”的縮寫。
  獨具匠心的影像奇觀
  影片於1965年12月29日在英國謝伯頓製片廠開拍,製片方之所以會選擇那裏,是因為該製片廠可以容納和拍攝月球上第穀環形山的挖掘場景(尺寸為60‘x 120’x 60‘)。從1966年開始,劇組轉道位於博海姆伍德的米高梅英國製片廠,以便拍攝大規模的特效場景。
  製片方本打算像《西部開拓史》一樣用三個銀幕寬度的新藝拉瑪系統拍攝本片,但攝影效果總監道格拉斯·特魯姆布認為影片畫面會因此變形,於是改用Super Panavision 70攝影機拍攝。庫布裏克於1968年3月開始剪輯,影片最初的拍攝預算為600萬美元,但最終超支450萬,而且拍攝週期也延誤了16個月。
  由於影片攝影指導傑弗裏·安斯沃思不願使用複雜的洗印特效,所以片中所有特效畫面全部在攝影機前拍攝完成。因為當時廣泛採用的靜態背景幕和背投影的動態畫面無法打造出庫布裏克想要的真實效果,所以本片開創了前投影視覺特效技術,片中人猿學用工具場景中的非洲背景和大量太空船場景都是這種特效技術的傑作。在本片問世後,這項技術開始普遍應用,直到90年代才逐漸被綠屏系統取代。
  前投影技術需要使用一部單獨的投影機,並在攝影機前方45度放置一面單面鏡,與攝影機呈90度角的投影機將背景畫面投向單面鏡,單面鏡再將影像反射給演員和由回射反射材料製成的背景幕,攝影機於是將演員和背景幕上的影像一併納入鏡中,在這過程中,演員不會受到影響,因為鏡面反射的光線很弱,遠遠暗於現場光線,而與此同時,高反射率背景幕上的畫面又能清晰顯現在攝影機中。
  為拍攝出遼闊的非洲畫面,影片劇組需要高達40英尺的背景幕,這種尺寸在當時是前所未有的。如此巨大的背景幕當然需要規格最大的投影機,可當時現有的大型投影機投放在背景幕上的畫面顆粒感過重,於是劇組和米高梅的特效總監湯姆·霍華德(Tom Howard)聯手設計出一款使用8 x10英寸投影片和最大水冷弧光燈的投影機。
  片中太空之旅的畫面也都在攝影機前拍攝完成,“發現一號”太空船模型沿著一條軌道移動,並與攝影機相連,在拍攝第一遍時,模型處在黑暗之中以掩蓋星空,之後模型和膠片都回到起點,在有光線的條件下拍攝第二遍,第三遍時,動態影像被投射在模型窗口上,從而顯現出飛船內部畫面。
  飛船內部有一臺用於產生人工重力的巨型離心機,這臺機器足有30噸重,由Vickers-Armstrong Engineering Group建造,耗資高達75萬美元。在以往的科幻片中,太空中的漂浮效果和飛船內的失重效果是最讓劇組技師頭疼的難題,不過本片劇組靈機一動,想到把演員懸吊在天花板上,將攝影機置於宇航員腳下垂直仰拍,這樣既可以隱藏吊線,又能打造出非常真實可信的漂浮場景。
  意味深長的科幻經典
  本片於1968年4月2日在華盛頓的上城劇院(Uptown Theater)首映,在4月6日廣泛上映之前,庫布裏克又刪減掉了19分鐘畫面。影片最初上映時採用了6聲道磁性身歷聲和70mm格式,圖像高寬比為2.21:1。影評人對這部影史經典的評價可謂毀譽參半,有人盛讚它是科幻片的里程碑和終極作品,有人抱怨它沉悶乏味令人昏昏欲睡。本片曾榮獲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最佳導演和最佳原創劇本三項提名並贏得最佳視覺特效獎。在美國電影學會評選的“電影百年百部佳片”榜單中,本片名列第22位。
  《2001太空漫遊》上映後,很多專業影評人、業餘作家和科幻片影迷都在努力分析和闡釋影片的含義和意圖。庫布裏克拒絕解釋影片故事中到底發生了什麼,鼓勵觀眾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見解。他在1968年接受《花花公子》雜誌採訪時說:“你可以自由的思考影片的哲學含義和寓意,這種思索足以說明影片能在較深層面成功抓住觀眾,但我不想作出注解,因為這樣會讓觀眾變得被動,從而失去自己的主見。”
  由於庫布裏克聘請了馬歇爾航太飛行中心的工程師弗雷德裏克·I·奧德威(Frederick I.Ordway)任技術顧問,所以與其他科幻片相比,《2001太空漫遊》格外真實,如寂靜無聲的太空、太空和飛船中的微重力狀態、轉輪內外的人工重力和失重場景等等。米高梅曾如此宣傳本片:“《2001太空漫遊》中的一切都將會在今後30年中成為現實。”儘管製片方有些誇大其詞,而且影片不乏疏失之處,但其中的很多預言終究得以應驗,如電腦的大量普及、平板顯示器、運用航太科技製造的玻璃座艙、聲控電腦、電話號碼位數增多、電腦在人機對抗棋局中成功打敗人類等等。
  影片拍於1968年,當時一經上映就大獲成功,成為科幻電影史,乃至整個電影史上一部裏程碑式的作品。米高梅公司為本片共投資一千零五十萬美圓,雖然只有一千萬,可事實上這筆製作費在當時是驚人的。但即使耗資如此巨大,電影還是贏利不少,取得了兩千一百萬的票房收入。庫布裏克第二年憑著這部影片再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電影劇本、最佳藝術指導的提名,和最佳視覺效果的獎項。
  影片前後分四個部分,故事則圍繞一塊來歷不明的神秘黑石展開,時間從遠古跨越到未來。但情節比較晦澀和沉悶,描述了一臺原為人類服務的飛船中央電腦HAL(一個巧合:H,A,L的後一個字母分別是I,B,M)如何在太空反而將人類置於了死地。雖然經過宇航員的努力,最後人類戰勝了電腦,但影片還是給人類敲響了警鐘,預示了科技的極度發展有一天會反過來危及到人類

  故事的構思基於阿瑟?克拉克的1948年的短篇小說《哨兵》,庫布裏克曾說能把克拉克一切寫於紙上的東西搬上銀幕。事實上他確實作到了,以當時的電影技術拍出這樣一部科幻巨作實在不易。要知道,當時是六十年代,電腦還只是些笨重的渾身是燈的龐然大物,至於電腦特技則更只是一個科幻。
  當庫布裏克和克拉克把劇情及大致框架定下來之後,如何用當時的技術去實現劇本的要求就是首要的問題了。作為準備工作,庫布裏克在開拍前觀摩了大量的科幻和包含特效製作的電影。他希望從中能夠吸取一些靈感和經驗。其中一部名為《宇宙》的1960年的短片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部影片在三維模型與二維畫面合成上有創造性的突破。於是庫布裏克找到了這部影片的畫面特效導演華利?簡特曼,諮詢這些特效的製作原理並希望為《宇宙》工作的三位特效人員都加入他的新片,最後說服了簡特曼成為了《2001》的特效導演。
  作為一名老資格的工作者,簡特曼花費了數周的時間去努力建立一個可靠的用作各種效果製作的基地。他說:“從一開始,我就試圖向庫布裏克說明為我們的特效裝置建立一個無塵的環境是非常重要的。那些光學的加工處理必須設置在無塵的環境下,否則的話,任何一個小小的灰塵都會成為影片畫面中一顆不想要的星星。我們必須保持每一樣道具盡可能的乾淨。如果在我們拍攝某個需要高光的場景時現場有浮塵在空中的話,最終將會在影片中看到四處飄漫了雜亂的亮點。”雖然庫布裏克起初認為這樣做會導致拍攝週期的延長,但恰好米高梅公司由於資金情況不景氣而關閉了一個實驗室,非常符合簡特曼的要求,於是庫布裏克還是同意讓製作組搬進了那裏。
  當一切都安置下來後,製作者們就開始著手設計各種特效拍攝方案。雖然庫布裏克也提出了很多建議,但事實證明它們一點都不可行。簡特曼說:“我們做了很多試驗,事實上我不得不為庫布裏克作很多明知不會達到效果的實驗。他總是說:‘是啊,你知道它不會起作用因為你以前嘗試過。但我必須自己看到這個結果即便它不會成功。’”
  太空旅行是本片拍攝的一個難點之一,首先製作者們需要模擬出太空艙中無重力的效果。在一個場景中,太空船的空姐腳穿尼龍粘刺底的鞋子在失重的環境下行走,為旅客送餐(見85頁的圖片)。我們可以看到她走上環形走道,然後沿著走道行走至倒轉180度,完全不受重力的影響。實際的情況是,當女演員走進這個環形走道的時候,整個拍攝佈景開始緩緩順時針旋轉,而攝影機則固定在佈景上以保持相對靜止,也就是說整個佈景和攝影機倒轉了180度,而不是我們的演員。這個原理和我們坐在停著的火車上看窗外的另一輛火車向後退卻感覺自己在開一樣,相對的運動造成的錯覺。同樣的拍攝方法還應用於發現號的中央控制室,但搭建這個活動的佈景花費了製作組六個月的時間和八分之一的預算資金。
  另一個挑戰是建造影片中的飛船模型,這是一項工程巨大的工作,所以基本上都交給了外面的專業公司去完成。
  第一個要做的模型是月球巴士(類似於盒子的飛行器),影片中它載著乘客穿過月球平原飛向目的地。模型由玻璃纖維製成,大概有兩英尺長。但是為了表現更多的細節,製作者們又往上粘貼了很多塑膠的元件,甚至是乒乓球和柵欄碎片。用他們的話來說各種各樣的垃圾,能用的都上了。
  下一個模型是直徑兩英尺的白羊座號登陸艙。相對於上面的月球巴士來說難度大多了,因為這個登陸艙有一些可以活動的部件,比如自動展開的登陸支架,為此他們做了大量的細緻的工作。然而相對於隨即而來的空間站來說,這顯然是小巫見大巫了。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巨大的空間站,外觀呈環狀,並且緩緩自轉。製作者們做了一個八英尺的模型,原材料中有玻璃纖維、銅甚至鋼。做的非常細緻,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影片中深刻的體會到。你會發現在環形的船體上,還有無數的窗口透出內部的燈光。為了達到這個效果他們在模型內部放置了很多電燈,以至於不得不做了些散熱口和冷卻管以防止模型溫度過高而融化。
  最後要做的也是最讓人頭大的模型——發現號,這艘龐大的飛船在影片後半部中帶著宇航員飛向木星。光是設計圖紙就已經讓人到了抓狂的地步,可見其複雜的程度絕非一般。最後的模型尺寸達到了五十四英尺,他們甚至組織兩三隊人馬專門負責對模型表面進行細節加工,這些人基本上都是剛剛上手的學員。而另一個十五英尺的稍小的發現號模型也被同時製作出來,目的是為了滿足長鏡頭的需要。因為如果要想為這個巨大的飛船模型拍個全景的話,唯一的方法就是做一個尺寸小一點兒的模型。
  除了這些太空的場景之外,影片開場的原始人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些原始人還帶著猿的特徵,拍攝要求很高的化妝技巧。這在當時沒有什麼先例,雖然最後的效果看起來不是很完美,遠不能和今天的《人猿星球》相比,但於那時的技術而言確實非常的不容易。起先按照庫布裏克的想法,這些原始人應當類似於一萬年前分佈在歐洲和亞洲的尼安德特人。但是問題在於尼安德特人身上雖然仍有體毛,但已經非常稀疏,如果要演員裸體出鏡顯然非常的尷尬。所以最後我們在影片中看到的原始人更像猿而不是人,渾身覆蓋著密密的毛髮。但即便這樣,這些毛髮的製作也還讓製作者大傷了一番腦筋。最後,化妝師弗裏邦設計了一套用羊毛製成的內衣,即柔軟又貼身。然後要做的就是將毛髮像做假髮那樣一根根紮上去。當然設計方案出來後,大批量的工作就交由別人來做了。他為每一個扮演原始人的演員都定做了內衣,然後請來了專門做假髮的老手。但是當他們得知要做的工作的時候,都感覺這個主意實在太瘋狂並大呼不可能,於是弗裏邦告訴他們他自己已經這樣做了一件,這讓他們驚訝不已。多年之後,弗裏邦為電影《星球大戰》設計了經典角色猿人邱巴克的造型,完全得益於在此片中積累的經驗。
  作為二十世紀最經典的影片之一,這139分鐘裏被稱道和模仿的經典場景比比皆是,離不開庫布裏克的獨具匠心,也離不開那些充滿工作熱情的電影製作者。如果說在技術尚不成熟的60年代庫布裏克能拍出這樣在今天看起來仍很完美的電影,那麼我們應該說今天的技術發展更為電影工作者們開拓了廣大的創作空間。
2001太空漫遊 2001: A Space Odyssey 獲獎情況
奧斯卡(美國電影學院獎)  1969
Best Effects, Special Visual Effects  斯坦利·庫布裏克
最佳原創劇本 (提名)  斯坦利·庫布裏克
最佳原創劇本 (提名)  亞瑟·克拉克
最佳藝術指導-佈景 (提名)  Anthony Masters
最佳藝術指導-佈景 (提名)  Harry Lange
最佳導演 (提名)  斯坦利·庫布裏克
最佳藝術指導-佈景 (提名)  Ernest Archer
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 Film Award)  1969
最佳攝影  Geoffrey Unsworth
最佳藝術指導  Anthony Masters
Best Sound Track  Winston Ryder
最佳藝術指導  Harry Lange
最佳藝術指導  Ernest Archer
UN Award (提名)  斯坦利·庫布裏克
最佳影片 (提名)  斯坦利·庫布裏克
雨果獎(Hugo)  1969
最佳戲劇表現
桂冠獎(Golden Laurel)  1968
Road Show
National Film Preservation Board, USA(National Film Registry)  1991
Kansas City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KCFCC Award)  1969
最佳影片
Kansas City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1969
最佳導演  斯坦利·庫布裏克
Directors Guild of America, USA  1969
Outstanding Directorial Achievement in Motion Pictures (提名)  斯坦利·庫布裏克
David di Donatello Awards(David)  1969
Best Foreign Production (Migliore Produzione Straniero)  斯坦利·庫布裏克
Cinema Writers Circle Awards, Spain(CEC Award)  1969
Best Foreign Film (Mejor Película Extranjera)

劇情照片

提出問題(250個中文字以內)
為了防止被大量張貼廣告,請輸入圖片中的安全碼